動物雕塑的線條和動勢美
動物雕塑給人們展示的是一種立體的視覺,它的線條是建立在立體的形體基礎之上的,因此它的線條并不是簡單的直線或弧線,它是運動的、變化的。所謂運動,“是這一個姿態到另一個姿態的過渡”。雕塑便向人們體現出這種運動的趨勢,在運動的趨勢中體現作者的創作理念,用無生命的物質表現出有生命活力的意象。從某種角度來說,具體形態的雕塑也是一種抽象。作為藝術品,雕塑也是思維的產物,是一種意念的物化,抽象的線條正適合一年的抽象表達,動物雕塑的線條具有運動感、流動感是變化的、閃動的,而意念也是變幻的,無形的,不恒定的,因此,線條的存在正體現出動物雕塑意象的隱喻所在,或者說是線條也體現了藝術家的審美觀念。如果將同時期的動物雕塑橫向比較,動物雕塑中的線條也能映射出整個社會的審美觀念。古人崇尚線條的表達方式,在中國人眼中,線條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抽象性,而是被賦予了生命力的隱喻。人們常用“點如高山墜石,衡如千里云針,豎如萬歲枯藤”來評價和描述線的美感。這種用線來隱喻生命的方式同樣也適用于傳統動物雕塑中線的運用。
就比如天祿、辟邪的造型,將神獸的剛毅、無畏、震嚇四方的生命力用一種簡潔、概括的方式完美的表現了出來。天祿、辟邪是兩個傳說中假想而來的瑞獸,似鹿而長尾,雙翅,可攘除災難,永安白鷺。古人將其擺放在墓前,既有祈護祠墓,冥宅永安之意,亦可作為升仙之坐騎。天祿、辟邪一般呈昂首邁步的姿態,具有向前進與向上升騰之感,S形曲線恰當的表現了這一狀態,雕塑在整體呈S形的同時,其內外的輪廓線和結構線以及裝飾線更是加強了這種運動感,使整個雕塑在剛柔相濟中達到完美的均衡。這種曲線型的表現方式在南北朝時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并影響到了隋唐以及后世雕塑的造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