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觀音石雕,漢白玉千手觀音雕塑
名稱:千手觀音石雕,漢白玉千手觀音雕塑
材質:漢白玉
安裝位置:適合安裝在寺廟
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千眼千臂觀世音等。千手觀音是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或者阿彌陀佛的右脅侍合稱為西方三圣。據佛教典籍記載,千手觀音菩薩的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唐代以后,千手觀音像在中國許多寺院中漸漸作為主像被供奉。千手觀音的形象,常以四十二手象征千手,每一手中各有一眼。佛教認為,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愿望不盡相同,因此,就應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講《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時,為利益一切眾生,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發誓愿已,應時身千手干眼悉皆具足,變現出如意寶珠、日精摩尼寶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楊柳枝手等。無論眾生是想渴求財富,還是想消災免病,千手觀音都能大發慈悲,解除諸般苦難,廣施百般利樂。在佛教看來,只要虔誠地信奉千手觀音,就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四大好處。
千手觀音最初的藝術形式是依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變相》,即《千手眼大悲變相》制作的。其經和像雖在唐初就由印度傳法僧攜入中土,但歷經多種曲折和艱辛,才于一百年后在卓景土壤扎根。即便如此。唐宋寺廟壁畫及石窟寺中此類題材仍然較少。目前見于畫史記載最早者可能是四川名畫家左全于唐寶歷年間(825一826年)在成都三學院文殊閣繪制的,惜已蕩然無存。有專家認為,在尚未發現更早的圖像資料以前,敦煌盛唐時期諸如79、113、148等窟的《千手經變》,可以認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千手經變》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