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孔子,校園漢白玉孔子石雕
![石雕孔子,校園漢白玉孔子石雕](/UploadFiles/2017-09-13/2017091308102344465.jpg)
名稱:石雕孔子,校園漢白玉孔子石雕
材質:漢白玉
安裝位置:適合安裝在廣場
石雕孔子對于大家來說肯定都不陌生的,孔子是儒家創始人,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儒家思想最為重要的內容。孔子仁愛思想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在孔子看來,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門敬(悌)兄長,才能把仁這種主觀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才能泛愛眾。并且,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學思想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奴隸制國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礎的。最后,孔子為他的仁學思想這根精神紐線畫上了一個中止符,他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了天下歸仁,他又提出一種辦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為忠恕之道來行仁。從仁出發到歸仁,顯然是孔子認為的一種完滿的精神境界。
孔子,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曲阜市南辛鎮)人。家中排行第二。是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古文獻整理家——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語錄,作成《論語》。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戰國末期時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子”,因為“子”還是一種爵位,所謂“公侯伯子男”是也。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一般是兩種人:要么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老師”;要么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孔子、老子屬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還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與孟子并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至圣”“素王”,孟子為“亞圣”。孔子又稱“文圣”。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后世對孔子的紀念有曲阜孔廟、南宗孔廟等等。來紀念祭祀這位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筑。在中國古代建筑類型中,堪稱是最為突出的一種,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石雕孔子在我們生活中也比較普遍,各種教育場所、紀念園都會有他的身影。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提出有教無類的口號,在古代率先打破學在官府的貴族壟斷文化格局,提倡在平民階層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且身體力行。孔門師生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影響,一時成為顯學,形成了中國古代的第一個學派的儒家。儒家思想經歷朝歷代演變,對中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孔子積累和總結了很多教學經驗。他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指導。他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就是說不到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不要輕易告訴他現成的答案。他還提出了許多至今仍有價值的教學箴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強調溫習的重要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思結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強調端正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張不恥下問,善于向別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