貔貅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祥瑞文化象征
漢代是中國祥瑞文化繁榮發展的一道分水嶺。自漢代以后,中國的祥瑞文化便開始并帶有一種寄托“天意”的唯心主義觀念,認為凡人間所有的好壞事有上天相應的吉兆或兇兆預先顯示和降臨。好事發生的預兆為祥瑞的兆應,貔貅則是祥瑞兆應的代表符號之一。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貔貅作為龍生九子中的一個,具有騰云駕霧、號令雷霆的本領:有辟邪、擋煞、鎮宅、納財的功用;具有兇猛無敵且忠于主人的品性。貔貅作為古代五大瑞獸之一(龍、鳳、龜、麒麟、貔貅),即天賜福祿之意。貔貅在古代的造物功用主要為陵墓石雕、宗教神獸、風水器物和兵符,在某些地區,還有專門供奉貔貅的廟宇。貔貅作為一種傳說中的神物在中國祥瑞文化的范疇中備受人們推崇,獨特的造型蘊藏獨特的文化內涵。成為具有獨特功能的符號載體。封建社會的貔貅曾是皇室的象征-帝寶,專為帝王看護財寶,所以不允許平民百姓擁有,只在王侯將相家中才可擺放,其尊貴可見一斑。自盛行厚葬之風的漢代開始,古人也常把一對貔貅(天祿及辟邪)安放墓前,據說既有保護祠墓,使冥宅永安之意,亦可作為墓主升仙時的坐騎。在道釋宗教文化中,貔貅亦常以坐騎身份出現。最具代表性的造型應用是在佛教中的金剛坐騎“避水金睛獸”和地藏菩薩的坐騎“諦聽”,這是中國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的完美結合。在道教文化中,關于貔貅最具代表性的傳說應是姜子牙封神時將貔貅封為“天賜福祿”,所以在風水學中貔貅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來,道家的風水師們將其作為辟邪、擋煞、鎮宅的風水器物,既滿足了人們對家居住宅安全性能的心理訴求,又使其在建筑造型上具有極為獨特的美學意味和裝飾審美功能。現代風水學顯示,在建筑中擺放貔貅,仍具有納財聚寶之招財神獸的功用。故至今民間仍有“一摸貔貅運程旺盛,再摸貔貅財運滾滾,三摸貔貅平步青云”。的祈福祝愿。文化是政治經濟的反映,中國文化歷來主張“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創造精神。從造型藝術的角度講,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幾乎是所有的創造,都是本著天人合一的境界云追求、去創造的。貔貅造型的奇緣研究表明:幾千年形成的中國傳統造型規律一以貫之地具有吉祥文化的內涵,體現了社會結構的內生性關系、狀態與發展趨勢,其造型凸顯了中國傳統造物精神的典型性,既是多種物態的積極綜合,又體現了多種思想的交融和創造精神。集眾獸之美于一身的貔貅造型充分體現了一種“多元共生”、“同構”、“協調”、“共贏”然后“和諧”的基本特征,其造型表現與社會和諧的關系應是貔貅研究的一個方面。因貔貅的造型承載了特殊的文化內涵,具備諸多的內在需求,逐漸演變成中國傳統祥瑞符號的一種,可見貔貅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造型形態在體現祥瑞文化象征性寓意的同時又極具心理安慰功能。當我們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時,中國“貔貅”便超越了多元物態疊加的“合”,寄托著中華民族“天人和諧”的思想與精神追求,即一種追求和為貴、和而不同、天人和諧的精神。如果賦予貔貅以時代氣息、增強其現代性和作平民化改造,將傳統貔貅造型蘊涵的祥瑞文化理念進行現代詮釋,對于實現社會和諧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當代中國祥瑞文化的精神實質,仍然是“多元共生”與“同構”、“創造”與“協調”、“共贏”與“和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