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西方現代派雕塑的藝術家代表(一)
20世紀的西方現代藝術運動,以豐富的藝術樣式和美學闡釋造就了一個多元化的審美文化格局。在這場曠日持久的革命性運動中,雕塑創作向古典規范以至藝術極限展開全面挑戰,不斷提示出現代人關于“雕塑”的突破性思考和理解。與古典主義雕塑相比,現代派雕塑在創意、構思、題材、材料、表現技巧和方法等方面皆反傳統地進行了廣闊的拓展。史論家通常視羅丹為分界標志。這位集古典藝術之大成的雕塑家,以他卓越的成就和勇氣,“為現代雕塑的暗淡房間找開一個巨大的窗口”。但是,在反叛古典雕塑原則的進程中,落單的價值取向帶有較強的折衷色彩。因此 許多人對落單僅以古典傳統的終結者相待,而把現代派雕塑緣起的動力歸于馬蒂斯、布朗庫西、畢加索、波丘尼、杜尚和摩爾等人。
亨利·馬蒂斯,法國著名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畫家。他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一場意外,令馬蒂斯的繪畫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偶然的機緣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好像被召喚著,從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法國畫家馬蒂斯一生的主要精力一直是放在繪畫上,但是他對現代雕塑發展的貢獻,卻不亞于同時期的任何一位雕塑家。他把人體看作植物,即“觀人如觀花”,并且將繪畫中的這一理念帶入三維空間,在他的作品《奴隸》(1900-1903)中力圖擺脫人體解剖結構的束縛,從而尋找體積、團塊所形成的雕塑語言的新秩序,由此產生了脫離人體之處的雕塑語言。
布朗庫西Brancusi,Constantin(1876-1957)20世紀現代雕塑的先驅和本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家之一。生于羅馬尼亞。曾入巴黎美術學院學習,也當過羅丹的助手,受畢加索立體主義繪畫的啟發開始開拓雕塑領域。但與畢加索不同,他不是破壞重組而是保持第一視覺經驗的完整和直覺的純真,追求造型的極度單純化以達到接近事物的本質。1876年2月21日出生于霍比塔,1957年3月16日卒于巴黎。羅馬尼亞雕塑家,抽象藝術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羅馬尼亞奧樂特尼察地區的一個農民家族,小時候是個牧童,學過傳統木雕。1898年入布加勒斯特美術學校。1904年,進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最初他受雕塑家安托萬·梅西埃的教導。他的作品在1906年的巴黎秋季沙龍上得到了羅丹的贊賞。羅丹請他當助手,但協助羅丹工作不到一年,他就離開了;他認為“在大樹底下生長不出任何植物來”。翌年,布朗庫西以簡略的造型樣式創作了《祈禱者》,為雕塑藝術走向現代邁出了第一步。
與馬蒂斯同時代的羅馬尼亞雕塑家布朗庫西,既是羅丹學生又羅丹藝術的反叛者,創造出了《祈禱者》(1907年)和《吻》(1907年》和“抽象雕刻的美麗教母”《波嘉妮小姐》。在作品中可以看出布朗庫西將人體的自然形態變化歸納為幾何形體,以簡約為宗旨來體驗自然形態,已經完全放棄了解剖結構對雕塑語言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