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傳統文化符號的太湖石
太湖石來自太湖周邊,它千姿百態、曲折圓潤、孔令交錯、紋路縱橫,是大自然山水的真諦。而古代園林建造的最高追求,就是匠人的某種情懷,以山水建造的形式表現出來。因而太湖石最能體現其特色、并且運用最廣。通常有“立峰”和“疊石”兩種手法。明代計成在《園冶》中也稱:“此以高大為貴,唯宜植立軒堂前,羅列園林廣榭中,頗多偉觀也。”太湖石一直愛造園者的青睞,它一方面寄托著文人墨客懷才不遇的憂愁也體現中國審美中的靈性以及對自然的熱愛。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有蘇州的“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上海的“玉玲瓏”、南京“仙人峰”、杭州的“皺云峰”等。除此之外,還廣泛運用于疊石作為組景,與其他的花木組合以及盆景中的石玩。疊山一定要仿效山水畫中的悠遠意蘊,寄雅情于自然的溝壑中,得意趣與具體的景象之外。小中見大、芥納須彌。
隨著時代的變遷,園林已不再是私人的精神圣地,逐漸開放的園林走入普通大眾的視野,人們的審美普遍提高也使得太湖石也漸漸的被大眾所認識,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熱愛自然、向往自然、回歸自然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種時尚。太湖石作為中國的四大名石,仍然作為環境的點綴廣泛的現代環境中,以營造以人為本、接近自然。傳統文化藝術為我們提供了審美與精神價值的豐厚積淀,時至今日,在中日的一些現代建筑中也可以看到以前假山以及傳統的風水思想。假山從傳統的園林里脫離開來,入到公共的現代化建筑里。太湖石作為傳統人文精神的審美符號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從造型角度而言,太湖石所具有的獨特形式美感,對傳統藝術在當代藝術中的再表現與拓展有著很強的啟發性和創造空間,形與意不再是發乎自然,而是根據藝術家的思考,從表現形式、材質、色彩等方面進行局部或整體的結構和重建。從文化層面看,當今人們生活在物欲膨脹對文化理想的嚴重侵蝕中。因此,當代藝術的意義在于在浮躁的社會開拓一片審美凈土,為人們提供審美化的心靈愉悅與精神慰藉。
從歷代傳世的太湖石中,我們讀出中國文人的審美與智慧,這些智慧也深學影響著當代的藝術家的思維與藝術表達,他們從新的材料和觀念著眼提取、整合、轉換,以具有強烈時代感的藝術語言從不同的審美觀念切入,已具未來感的嶄新材質,或鮮明的現代色彩語言,再現傳統文化符號的“太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