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中國龍圖樣的發展
中國龍的藝術創造是精神文化的載體也是物質文化的設計產品,因而必定要面向大眾,以發揮其促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的綜合實效而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而且這種切實的綜合實效,往往還有可能是持續經久、不斷增值的功效。這也正是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客觀規律;在精神與物質互相轉化、辯證統一的實踐過程中,無疑會有利地促進中國龍圖像藝術設計的向前發展。先民從猿轉化為人類時,面對的是艱苦的自然環境。生產能力的低下和知識的落后使得原始人類一方面要竭盡全力,獲取食物和其他資源,一方面又面對強大而神秘的自然界產生崇拜與敬畏,這樣便逐漸產生了原始的宗教和巫術。由此產生了原始人的獻祭活動,隨著狩獵經濟向與畜牧業經濟的過渡,獻祭的動物也逐漸神話,并逐漸演化成一種莊嚴的儀式。儀式上除了以動物作為祭物外,還要使用大量的祭器和禮器。正是在這種具有宗教性的動物形象中,出現了最初的帶有龍特征的動物紋飾,專家們把這種紋飾稱為原龍紋。
龍是怎么形成的?歷來眾說紛紜,有從鱷、從蛇、從蜥蜴、從馬等說法。這樣的思維足以導致我們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確、不唯一地將身外世界的種種對象,集合、升華成若干個“神物”,然后加以崇拜。中國傳統圖案的運用,幾乎所有的紋樣都可以毫不牽強地鑲入龍的形象。云頭、花葉、卷草、如意、方勝、萬字、同心等構成型或摹擬形紋樣,都可以看成是龍圖像不同的變化、穿插與組合設計的紋樣。歷來“龍”的傳人以虛擬實、以形寫神而把神靈、人情和獸性完美結合所創造的龍圖像造型設計,使其具有超現實、超時空、博大精深的豐富內涵,不受題材、形式、材料、技藝等局限,可使之無所不在,出神入化;既可登天,又能入海,更可飛出宮禁,常在民間,深入人心,廣為應用。從而持續傳承,產生了無以數計的各種龍圖像藝術設計杰作,這是我們的祖先留給子孫后代的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