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的文化以及寓意
傳說,龍是一種神異生物。各地傳說豐富。龍是漢民族所敬奉的圖騰,是吉祥雄偉的象征。龍的標準類型是有兩個杈角、蛇身、四足、鱗片、腥味濃烈,非標準類型還有獨角龍等。龍的原型有“新中國龍”化石里的美麗瓦窯龍,有雙角。傳說龍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習俗。中國歷代正史記載的龍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傳說文獻更是龐大。古代最著名話題有三國時期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觀龍并令畫工當場繪像且令文臣對此吟詩作賦。有的地方還傳說天擊惡龍的故事。龍的傳說是中國民間一個文化倉庫。
龍是漢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圖騰之一。遠古時期,人們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于是就創造了這樣一個能呼風喚雨、法力無邊的偶像,對其膜拜,祈求平安。數千年來,龍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的,并逐漸成為漢民族共同敬仰的圖騰代表。今天所知道的龍的形象綜合了各種生物的特征:鹿角、牛頭、驢嘴、蝦眼、象耳、魚鱗、人須、蛇腹、鳳足。有研究指,龍的形象是經過不斷發展變化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經過戰爭和聯合,信奉龍圖騰的民族逐漸成為領導,龍的圖騰逐漸成為整個中華民族信奉的旗幟。其他民族原來信奉的圖騰的形象逐漸被吸收、被充實到龍的形象中去,因此龍的特征愈來愈多,形象日益復雜和威武,龍成為了皇帝的代表。在封建社會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利,而且還是富貴的象征。龍與麒麟一樣都具有祥瑞的浮云,這種祥瑞之氣可以加強帝王權利的威懾性,可以化解兇災,能夠給國家帶來好的征兆。在中華上下數千年間,龍已經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積淀。龍成為了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對于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成為,常令中國人激動、奮發、自豪。龍作為我們國人一種獨特的文化凝聚和積淀,已經扎根和深藏于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里頭,不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它已經滲透入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