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代雕塑的發展現狀
從中國雕塑藝術的發展歷程和當代雕塑藝術的現狀可以看出,中國的雕塑藝術在傳統雕塑的基礎上正在進行著巨大的轉變。當代雕塑藝術在中國的轉型成為當前雕塑藝術發展的根本方向。藝術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載體。我國的雕塑藝術在近代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也處于一個轉型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都呈現出一種開發的發展模式,中國從一個相對封閉的大國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我國的雕塑藝術也在經濟社會的世界化、現代化的背景下,打破傳統的局限,與世界接軌,走向現代化,尋求一種對藝術的互動、改革熱情。現代文明的沖擊給雕塑藝術帶來新的發展契機,當代雕塑藝術以更為貼近當前社會發展潮流、為公共服務的姿態立于中國當代藝術之林。當代中國雕塑藝術經歷過紀念性雕塑和城市環境雕塑的發展期,以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極少主義理論為指導,步入不斷革新的現代化發展時期。
多元化是我國當代雕塑藝術轉型的主要內容,同時還是雕塑藝術未來的發展走向。當代中國的雕塑藝術在開放的社會環境下,受到東西方不同藝術和文化沖擊,不同藝術和文化的沖擊促進了其多元化發展。雕塑藝術的多元化不僅表現為形式的多元,也表現為雕塑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內涵的多元。形式的多元包括物質材料、表現手法的多元。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合成材料也廣泛應用于雕塑創作,給創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材料選擇和創作思路;在雕塑藝術理論更新發展的基礎上,傳統的簡單認為雕塑是靜態、可視、可觸的三維形象的觀念被打破,四維雕塑、五維雕塑、N維雕塑都不斷出現,動態雕塑和軟雕塑等多種形式也不斷涌現。精神層面的多元則主要是從文化價值的多元、社會理念的多元等幾個方面表現,主要體現在創作者創作思維和精神有一個十分寬松的發展環境,創作者的價值觀、世界觀的建構受不同現代社會文明的影響,不再受傳統模式和社會單一文化的限制。客觀和主觀的多元共同促進了雕塑藝術在更高層次和認識上的多元化發展。
傳統的雕塑以莊嚴和正統為主要特征,發展的模式和方向單調。而社會的深刻變化帶來了當代中國的價值多元、大眾文化和普世理念,世俗化成為中國的一大趨勢。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理念的大眾化使得雕塑藝術作為一種造型藝術也開始逐漸走向世俗化。當代中國雕塑藝術的世俗化主要是從創作理念和題材上表現出來。中國傳統雕塑主要以宗教雕塑為主,其莊重和不可侵犯使得其與大眾生活聯系單調沉重。而經歷過西方理念的沖擊和社會的發展變化,當代的雕塑藝術從創作理念上對審美價值的認識提高,雕塑歸為造型藝術的一種,打破過去嚴肅的創作理念,創作理念輕松自然。雕塑的題材也從傳統的宗教題材和人物為主向取材貼近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的廣闊范圍發展。雕塑的題材更多的來自于平常人的日常生活,力求充分反映世俗社會現實。在雕塑藝術的世俗化的同時,雕塑藝術也取得了長遠發展的力量支持。